5月19日上午,太行山作证——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 周国梁摄
5月19日上午,由河北省委主办的“太行山作证——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等6人深情讲述了李保国奉献的一生,观众数度感动落泪。来自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省直单位干部职工代表、驻石部队代表等共约2300人现场聆听了报告。
他常说,是农民们成就了我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35年间,他扎根太行山区,致力于太行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每年他都要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多年来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带领10多万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今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跟踪采访李保国20余年,他说,李保国把自己的成就都归功于农民。刘秀礼在报告中回忆道,接受采访时李保国常讲这样两句话,“不是我成就了农民们,而是农民们成就了我”,“我农村生农村长,党把我培养成一名教授,就是让我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话虽不多,却情真意切。李保国做了那么多老百姓喜欢的好事、实事、大事,是因为他把农民盼富的向往和自己的奋斗目标联结在了一起。
5月19日上午,太行山作证——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图为李保国妻子郭素萍在深情讲述。 周国梁摄
李保国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展现出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情怀。郭素萍讲述了她与李保国的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的时间最短,水电费在小区里交的也最少。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 保国,我想你!”郭素萍的一声声呼喊,引爆现场观众的泪点。
5月19日上午,太行山作证——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现场观众带泪聆听报告。 周国梁摄
观众纷纷表示,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
报告会现场观众不仅被李保国心系群众、务实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更纷纷表示要以李保国为榜样,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
河北农业大学教师陈靖听报告时一直在做笔记,她说,“李保国教授这种执着和钻研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严谨耐心教学生,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精益求精研究技术。”
河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宋佳奕是井陉人,是从太行山走出来的大学生,也是一名党员。她说:“李老师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实践了党员真正的价值追求,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心怀群众、什么叫一心为民。李老师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觉得太行山脱贫致富不是一代人的事儿,李老师走了,他的精神不会走,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学习,扎根基层、扎根群众,为太行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听了报告会,河北省纪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副组长王春河对李保国精神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不为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和扎根太行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河北新闻网 记者张娜)
5月19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举行。听会群众在观看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图片展。河北日报记者 陈腾飞摄
5月19日,在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不少在场听众为李保国的感人事迹落泪。河北日报记者 陈腾飞摄
5月19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举行。两千多名省会各界群众聆听报告。河北日报记者 陈腾飞摄
5月19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举行。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作报告。河北日报记者 陈腾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