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详情

邯郸涉县百名太行“老愚公”钎凿锤击修“天路”

2016-01-22 15:55:40   收藏当前页面 | 打印当前页面责任编辑:秦秋朵

    在一些人眼中,“无私奉献、造福后人”可能只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或是激励人心的口号。可在邯郸涉县深山区后牧牛池村,上百位留守老人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无私奉献、造福后人”:为了挽救荒芜多年的梯田,他们不计报酬聚在一起,下决心要靠凿石垒堰、手抬肩扛修建一条5000余米的上山之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

众人齐心协力搬运石块垒路堰。

    山路太难走 桃花山上数百亩良田荒废了

    涉县关防乡后牧牛池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共有380户1100多口人,村子四面环山,村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花椒、核桃等,其中近千亩梯田集中于村子西南角的桃花山上。

    据村民介绍,每到春耕播种和秋收时节,他们就得化身“驮夫”,肩扛百余斤肥料或果实,走一条仅容得下两三人、坑洼不平的山路上桃花山。世世代代爬上爬下不知坚持了多少年。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连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可后牧牛池村的村民们却一直在为这条上山路发愁。因为道路过于狭窄,别说通汽车,就是小推车都异常艰难,每年如何向地里送肥都成了难题,结果导致数百亩宝贵的良田荒废。

    村民刘土贵伤心地说,山路不好走,农作物经济效益微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纷纷前往外地打工,留下来的全是些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村庄发展是难上加难。

    为解决行路难、种地难的大问题,去年12月份,64岁的刘土贵和67岁的刘虎泉,以及69岁的刘乃分联名组织义务修路。他们动员乡亲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打通这条通往田间地头,承载着后牧牛池村祖祖辈辈希望的盘山路。

中午吃在山上。

    男的凿石女的挖土 修路全是人工作业

    在山上修路可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活儿。小路的外侧全是四五米深的大沟,有的甚至是悬崖峭壁,况且村里没钱租赁大型机器设备,修路,全凭大家的一腔热情和勤劳的双手。

    刘土贵说,刚开始,不少人认为既没有资金,又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对能否正常修路表示怀疑。但乡亲们看到10多名六七十岁的老人自告奋勇,每天带着干粮上山挖土刨石,而且不求任何回报,深受鼓舞,纷纷自发加入到了修路的大军中。

    昨日上午,记者在桃花山脚下看到,一条由黄土、山石铺设的小路沿着山坡蜿蜒而上,已经修好的简易道路大约四五米宽。前行两公里后,便到了施工现场,数十位村民有的在山上铲土,有的在铺设路面,还有的用铁锤砸碎石板,一块一块送到沟里砌垒路堰。

    人群中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天寒地冻,山里还刚刚下了小雪,可他们似乎并不在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得不亦乐乎。

    “与平原地区修路不同,我们只能通过填沟来加宽路面,在山沟里垒路堰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保证牢固可靠,否则就会发生塌方等意外事故。”村民刘拥军自豪地说,每一块石头都是乡亲们连凿带砸获得的,男的主要负责凿石、搬运、垒路堰,女的负责挖土铺路。因为全部是人工作业,这条用石块垒成的道路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版的“长城”。

垒起的路堰高达四五米。

    填沟垒堰最难最险 4人至少要干一天

    村民们听说记者前来采访修路一事都非常兴奋,他们说村子里有“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光荣传统,只要是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大家都会抢着干,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据了解,修路最艰难、最危险的工作是填沟垒堰。4名村民一组,先打好地基,再将凿好的石块严丝合缝砌在一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4米多高的路堰,至少需要修筑一天时间。

    巾帼不让须眉 老大娘自告奋勇上山做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村民们每天上山除了携带铁锤、钢钎等工具外,还会捎带上南瓜、土豆、胡萝卜、面条等食物。因为工地距离村庄较远,来回徒步至少两个小时,所以午餐需要就地解决。

    在山腰背风处,由3位老大娘组成的“炊事班”的工作强度并不亚于修路人员。今年68岁的刘苗香,身为“炊事班”的一员,为了给大家做饭,她和同伴除了要运水,还要上山砍柴,然后择菜、切菜,生火做饭。

    因为村民劳动量大,50多个人至少要吃两大铁锅面条。刘苗香胃病缠身10多年,平时药不离身。但她说,虽然苦点累点,但每到吃饭时间,看着大家端着碗、盆热热闹闹挤在一起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特别高兴。

双手皴裂布满老茧。

    67岁的刘虎泉累倒了 至今还在医院抢救

    刘拥军介绍,修路的村民总计100多人,几乎都在50岁以上,其中年纪最大的刘羊年已经74岁。修路一个多月以来,他从未离开过一天,他的老伴一开始也陪着来干活,后来由于身体有病不得已才回家休息。

    修路期间,组织者之一、67岁的刘虎泉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刘土贵说,刘虎泉本来血压就高,每天还要帮忙搬运石头,前两天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工地上,至今还在涉县人民医院抢救。

    修路近半 没钱硬化路面难住大伙儿

    经初步估算,后牧牛池村留守老人所修建的山路总长度大约5000米,目前已修了2000余米,剩下的路段预计今年3月份可以完工。

    乡亲们盼着修好路后,能够开着三轮车上山耕种,然后再在路两侧、山上种满核桃、花椒等经济效益好的树木。另外,道路的尽头还有一处文物遗迹,每逢庙会,周边十里八乡,甚至外省的游客都会前来观光旅游。

    刘土贵告诉记者,没钱租赁机器设备,他们可以靠双手,可没有水泥,他们就只能用泥土铺路。但如果道路不硬化,夏季遭遇暴雨,这条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山路很可能会被大水冲垮,到那时所有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乡亲们特别希望能有爱心人士或有关部门,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硬化路面。

    记者手记

    劳动者永远年轻

    当前正值数九寒天,走在山间崎岖小路上,尽管将羽绒服裹得紧紧的,还是难以抵御凛冽的寒风。当步入修路现场后,眼前的景象却令人热血沸腾。

    只见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男的抡锤凿石,合力垒堰,女的挥锨铲土,推车运料铺设路面,个个生龙活虎。望着这种热情高涨的集体劳动场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世纪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更是深深体会到了老区百姓“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

    为了节省时间加快进度,本应该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中午不舍得回家休息,他们从家里带来南瓜、土豆、面条,就地劈柴搭灶煮饭。午餐没有丝毫油水,但大家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饱经风霜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疲倦。受此感染,记者连吃两碗,感觉老乡们的饭菜格外香甜。

    在处处追求效益的市场经济社会,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没有报酬的工作,也不理解六七十岁的老人为何干劲十足,每日焕发着青春活力?对此,几位老者笑着说,他们修的是一条充满希望,可以造福子孙后代的道路,只有积极劳动,才会让人年轻、快乐。(燕赵晚报 记者 王彬)

快速通道

河北志愿服务网微信
志愿者注册
志愿服务组织注册
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