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新闻| 志愿项目| 供需平台| 志愿团体| 志愿者风采| 河北志愿服务基金会| 了解我们

廊坊20余万名抗疫志愿者守望相助 同心战“疫”

2020-04-07 11:51:24 来源:廊坊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疫情期间,有这样一群活跃的群体他们没有应尽的职责,也没有救助的使命;他们可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可能是热心肠的大爷大妈;他们用行动传递热流、用爱感动你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奉献


筑牢抗疫一线的铜墙铁壁


疫情突发,全国确诊病例持续增长,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基层党员干部、公安干警鏖战一线、日夜奋战,可人员不足的现实困难仍让人感到力不从心。就在这时,一个个平凡的志愿者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疫情防控贡献着“志愿力量”。


2月5日,大城县平舒镇北李庄村防控卡点,一名身穿迷彩棉衣、头戴帽子的人,站在泥泞的道路上眺望远方,他就是“老兵突击队”的发起人刘进宝。


为了御寒,刘进宝时不时跺跺脚、缩缩脖子。大家都劝他回去休息一会儿,他却说:“天气不好,可不一定没人出来。别说是下雪,就是下刀子,也要站好自己这班岗。”从大年初一开始,刘进宝一直坚守在村里的防控卡点。


疫情发生后,在防控卡点、排查现场、消杀一线,到处可见像刘进宝这样的志愿者。他们身上没有硬性的职责,却主动担当;他们身份普通,却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战“疫”一线党旗红,践行使命当先锋。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胡庄村有4名年过古稀的老党员活跃在防控卡点。疫情防控之初,高俊义、高俊军、高俊武、高占青主动请缨,在村里防控卡点值守,两人一组,轮流值班,24小时在岗。


“岁数大了,腿脚也不方便,巡逻、排查我们干不了,就交给年轻人了。”73岁的高俊武,边忙着为入村人员测量体温边说,“在这里执勤,我们还能干,发挥余热尽些力。”


2月7日上午10时,在香河县淑阳镇河南吴村上空,一架无人机正在村子上空盘旋,执行防控任务。


操作这架无人机的是王震炜,燕京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学生。看到新闻里有人用无人机参与防控,王震炜决定试一试。“无人机拍摄下的村子,一房一舍、一草一木清晰可见,这大大减轻了村里防控人员的工作量。”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看到太多普通人冲锋在前,看到广大人民群众迸发出的强大力量。

巾帼何须让须眉?女子也顶半边天。在三河市燕郊镇卸甲庄村,有一支由17人组成的“抗疫巾帼志愿服务队”,这支服务队的前身,是一支舞蹈队。疫情发生后,为缓解村里的防控压力,她们加入到卡点值守队伍,并积极捐款捐物。


服务队发起人朱俊兰说:“国家发生疫情,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做点什么。”


“本来还有一些担忧,看到这么多志愿者出现在街头巷尾,心里踏实多了。”金桥小区居民王慧说,“志愿红”的出现犹如一抹冬日暖阳,驱散了笼罩在她心中的恐慌。


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这些平凡的志愿者,在非常时期,用不平凡的付出传递着希望,汇集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互助


点亮一座城市的希望之光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总有一份付出让人感动。这个春天,因疫情而变得特殊,也因为疫情,让我们看到廊坊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暖心大爱。


2月6日下午,一位老人来到廊坊军分区,表示想通过部队向武汉捐款。没等值班人员记下名字,老人扔下一沓钱,匆匆离开,工作人员只抓拍到一张老人离开时的照片。


经多方查找,终于确认了老人的身份,他是广阳区九州镇九州二村的张书申。老人今年61岁,是一位普通农民,年轻时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老人说,此次捐出省吃俭用的一万元钱,是想用实际行动为战胜疫情作点贡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廊坊,还有更多的爱心善款、物资正在汇聚。


新奥集团捐款累计超过1720万元,华夏幸福捐款2100万元,荣盛集团捐款捐物1436万元……我市民营企业迅速集结,彰显了新时代“廊商精神”。截至2月24日,全市民营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2亿元。


“大企业”在行动,百姓群众也在各尽所能。广阳区北甸村果农魏长旺将自己种的1400余公斤雪花梨捐赠出来;廊坊市广场舞协会捐赠12万元用于我市一线疫情防控;安次区调河头乡北邵庄村村民徐玉新捐赠5000公斤蔬菜……


聚沙成塔,聚水成涓。不计其数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为疫情防控捐款筹资,用最实在的付出,展现着廊坊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心。


“趁热吃吧,你们辛苦了!”3月2日早上7点半,霸州市胜芳镇兴居快餐店的老板齐铁宝开着送餐车奔驰在胜芳的街巷,他要把140余份热气腾腾的早餐送到一线防控人员手中。


凌晨3点半起床准备食材,6点半开始打包,7点左右分成几批准时派送……16天,1700余份早点,这是齐铁宝的“流水账”。“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一线的同志吃上口热乎饭。”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在这个特别的春天里,一份份爱心餐连起了百姓与防控人员的心,也串起了廊坊爱的版图。


“‘小红帽’,我的降压药没了”“我的快递到了,可以帮我取吗”……3月1日一大早,霸州市煎茶铺镇“小红帽”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梁国良通过微信群统计群众需要。疫情期间,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保障居民生活,“小红帽”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这支12人的队伍,活跃在街头巷尾、小区村街、市场商铺,急百姓之急,解百姓之忧。


“送餐员”“快递员”“外卖小哥”“理发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在非常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者手握火种,尽己所能、不计得失,用志愿服务的点滴星火,传递着暖流。

坚守


凝聚抗疫必胜的强大信心


疫情防控,防是关键。该如何防?防哪里?怎样才能用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凝聚广大群众的共识?志愿者们集思广益、各展所能,实现了疫情防控宣传社区无死角、乡村全覆盖。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切不可放松警惕。大家要加强居家防控,出门戴口罩、室内勤通风……”文安县左各庄镇志愿者刘则英每天要拿着“小喇叭”上街,走村串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


“您好,请扫一下二维码,加一下咱们小区的微信疫情防控群。群里会定时发布防疫知识和通知,大家可以在群里交流。”广阳区曙光道社区裕华小区居民王涛,在社区志愿者指引下加入了小区微信疫情防控群。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用“大喇叭”“小喇叭”、微信、视频等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增强群众共抗疫情的信心。


防疫宣传接地气,才能聚人气。近日,一段名为《坚信爱会赢》的手语舞在网络火热传播,感动了很多人。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到一线去,我可以用自己的特长,为他们鼓劲。”手语舞创作者、廊坊市青少年宫舞蹈教师金磊说。


一台摄像机记录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温暖瞬间。廊坊胖子传奇文化传播公司导演李凯和工作人员从出脚本到拍摄,用时三天两夜,在医生家里、药房、小区、社区党支部、防控卡点等十几处取景,记录了发生在文安县城的防疫故事。这部名为《坚守》的短片在央视移动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宣传平台播放量超500万次。


我市文艺志愿者以“艺”抗“疫”,充分发挥文学艺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的作用,生动反映了抗击疫情战斗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目前,文艺工作者创作文艺作品5000件,涵盖了文学、书画、摄影、音乐等多个领域。


在战“疫”志愿者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咨询志愿者,他们以“心”抗疫,用专业知识帮助了很多人。


“我从小肠胃就不好,最近又闹肚子,对照新冠肺炎的症状,总觉得自己得病了”“我是一名医生,可偏偏胆子小,我也想冲锋在前,可一到医院就紧张焦虑”……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线医护人员压力普遍增大,普通民众也难免会产生焦虑和恐慌。为有效应对这些现实问题,心理咨询志愿者走马上任。


共青团廊坊市委开通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招募了28名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热线接听经验的专家志愿者,为广大青少年及市民提供热线咨询服务。

廊坊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进驻12320卫生健康热线,开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问题心理专线”,24小时在线接听,为市民做心理疏导。


“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每一位来电者走出心理恐慌与不安,引导大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为疫情防控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长城’。”市红十字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晓丽说。


目前,团市委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接听电话298个,市红十字心理救援服务队为42名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心理疏导,同时为3万多人次解析了疫情相关问题。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廊坊人民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完成了一次精神淬炼,向善向美、大爱无疆精神已深深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血脉。待到疫情阴霾一扫而光,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温暖、更加有爱的廊坊。


小马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印发《小马庄镇文明祭扫倡议书》并由志愿者逐户派发,引导广大群众科学、文明、健康、环保、安全祭祀;组织志愿者到邢各庄烈士陵园开展文明祭扫活动,志愿者们为烈士陵园打扫卫生,清理墓碑,除草,以劳动的形式,祭奠逝去的英烈们。


通过活动的开展,倡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居民群众纷纷表示,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支持文明祭祀活动,用实际行动做文明祭祀的践行者。


责任编辑:赵宏梅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