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深州市人民检察院以“多元化队伍建设强根基、制度化平台支撑筑壁垒、实战化成果转化扩效能”为三大引擎,构建检察蓝主导、志愿红协同、群众力参与的公益保护新生态。截至今年5月,志愿者参与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6件,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食药安全、非遗保护等领域问题52个。
构建“多元化+专业化”队伍体系,广聚公益保护“同盟军”。通过“线上招募+线下推荐+部门协作”模式,打造“行业覆盖广、专业跨度大”的志愿者矩阵。招募来自学校、退休干部、医生、企业等78名各领域热心公益人士,形成涵盖生态环境、食药安全、文化保护等领域的志愿者队伍。按照公益诉讼“4+11”领域,设立“生态资源专家库”“食药保护智囊团”等特色小组,依据志愿者职业背景分配任务。
打造“制度化+实体化”支撑平台,激活志愿参与“内驱力”。以“志愿者之家”为载体,构建“制度保障+情感认同”双驱动体系。制定《“益心为公”志愿者工作办法(试行)》《履职激励和保障办法(试行)》,明确志愿者招募解聘、权利义务等制度,建立“一人一档”志愿服务档案,对先进工作者给予表扬表彰,以制度化保障激发持久参与热情,志愿者年均参与办案30人次。定期举办案例研讨会、主题党日活动,促进志愿者与检察干警交流互动,增强归属感。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交流活动12场,志愿者归属感满意度达98%。
创新“全链化+场景化”履职模式,共绘公益保护“同心圆”。构建“线索发现—调查取证—跟进监督—效果评估”全链条参与机制,邀请志愿者参与检察听证、庭审观摩、跟踪观察等活动,针对不同领域设计特色场景:生态领域组建“生态哨兵”分队,持续关注石津干渠生态公益保护,开展“益水安澜”专项活动,开展联合巡渠30余次。食药安全领域,联合志愿者开展专项监督,回收过期药品500余盒。文化领域成立“英烈星火”团队,开展“守护英烈荣光”专项行动,在冀中抗战学院旧址保护案中,12名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志愿者积极投身保护工作,推动深州市博物馆专门设置冀中抗战学院主题展区。通过典型案例培育、跨领域制度共建、社会化公益传播,放大公益保护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