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项目 志愿新闻 重点项目发布 文明实践 志愿风采 志愿经验 志愿课堂 专题聚焦 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围场“木兰夜校”:解锁“夜”余生活新方式

2024-11-28 16:57: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新闻网讯(张澳)11月15日晚上9时许,承德围场塞罕坝生态馆中热闹非凡,原本一小时的满族剪纸课程已经延时四十多分钟了。“老师说咱们中国的吉祥纹样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我创作的这个团花四折剪纸的寓意是马上有对象。”学员郭雨飞话音刚落,就引得满堂大笑。这是“木兰夜校——满族非遗剪纸课程”的最后一节课,学员们依旧热情高涨。

2024年初,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瞄准群众需求,整合塞罕坝生态馆、塞罕坝精神星空影院、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阵地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方式开办了“木兰夜校”。截至目前,“木兰夜校”已开设了17期65节课程,参加群众超过5万人次。

7月23日晚,木兰夜校短视频+电商直播课程准时在围场融媒抖音直播间开播。

着眼有趣有益, 课程多样对胃口

自年初以来,游泳健身训练、马头琴入门体验、短视频与电商直播、亲子关系培养等课程陆续在“木兰夜校”上线,7大类课程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需求。“我们的课程就是从群众所需要的、群众感兴趣的地方出发,尽可能地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围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负责人表示。同时,对于学员呼吁高、热情足的传统拓印、电商直播等课程适当延长课时、增加节数,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除了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按需供给外,灵活的授课方式也获得了高度好评,电商直播带货、养老护理等重理论的课程直接在直播中为学员答疑解惑,成人爵士舞、非遗扎染、传统拓印等重体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在现场学习,“线上学理+线下学技”正成为一种新流行。“夜校”这个颇具年代感的词汇现如今已经成为围场年轻人休闲交友、充电学习的新平台。

1月18日,“木兰夜校”第一期课程游泳技能培训在围场体育馆内开课。

注重沉浸体验,非遗传承有新招

不知从何时起,一股学习非遗文化之风在围场人群中悄然流行。学员李女士说:“我一开始是在夜校接触到的传统扎染,感觉特别有意思,后来我就加了老师的微信,业余的时候就学一学。”“木兰夜校”立足传承满蒙优秀文化,广泛筹措社会非遗资源,挖掘本地文化文艺能人、非遗传承人,采用小班教学、分批上课的形式为广大群众学习非遗传统文化提供质量保障,让市民群众能够在夜校“沉浸式”体验传统非遗文化。除此之外,非遗体验课程非常注重传承与创新,老师指导学员创作的“太平有象剪纸” “一鹿圆满根雕”等原创作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1月5日,围场木兰夜校非遗剪纸妙剪生花现场。

为了让更多未成年人担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木兰夜校”专门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非遗体验班,扎染、拓印、根雕木艺、满族刺绣等课程座无虚席。年初以来,已累计开展了8门非遗文化课程,有4000余人报名,壮大了非遗传承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坚持常态长效,优化渠道续航远

“木兰夜校”坚持“月月更新、周周优化”的理念,始终以优质的教学内容吸引群众参与,通过社区微信群、冀见围场抖音平台、围场融媒公众号多渠道发布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木兰夜校”的群众知晓率,目前,已在相关平台发布课程信息近百条。

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学习需求、精神文化需要,“木兰夜校”创新形式,开设社区“分校”,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有学可上”;挖掘“围场跑山小于”、“BEST围场”等家乡推荐官、抖音新农人开设电商经验公益分享讲座,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加大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探索力量,严选大明舞社、栎梵马头琴等优秀教培机构进行合作教学,不断扩大文化供给。

围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说:“未来,‘木兰夜校’将持续拓展阵地,优化课程内容,创新形式,用好各类民办教培机构,通过筹集、补贴资金等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低偿运行’的机制,进一步促进夜校良性发展,让资源‘动’起来,让夜校‘热’起来,让夜经济‘火’起来!”


责任编辑:张培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