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日报记者 王帅薇 通讯员 吴芳)当前,邢台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已经超过117万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4800余支,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志愿服务参与主体广泛,服务领域范围不断扩展。
为更好规范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行为,前不久,邢台市出台了《邢台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提出遵规守法、诚实守信等20条具体要求,引导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事业持久健康规范发展,推动“厚植城市精神、共建温暖之城”行动走深走实。
7月8日拍摄的邢台历史文化公园一隅的古城墙。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提升队伍形象,增强志愿服务影响力
如何确保志愿服务影响力持续正向发挥,是邢台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到当前阶段面临的一个问题。
《规范》坚持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从遵规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形象、服从指挥、保护服务对象和志愿者合法权益、提供服务保障、开展应急志愿服务、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保守秘密、防止商业化炒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形象、扩大正向影响力指明了方向。
“《规范》出台后,我们组织志愿者进行学习和培训,确保每位志愿者都能了解和遵守行为规范。”“邢襄青年”负责人介绍。
“邢襄青年”是一支平均年龄在28岁以下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位于邢台市信都区信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无论是环境整治、助老助残,还是文化宣传、教育辅导,他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技能,积极投入志愿服务中。
“社区有了志愿者的加入,服务效率和质量有了提高,而志愿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服务也更为精准。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该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牛淑华说。
保障服务质量,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规范》提出,要自觉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厚朴善美、勤奋自强的城市精神;对所有的服务对象保持尊重、平等、热情的态度,按照职责规定提供志愿服务。
在邢台市中医医院,一群热爱公益事业的年轻医护人员组成了一支陪诊志愿服务团队。“《规范》出台后,我们学习了各项具体要求,体会到要给服务对象充分的尊重,真正把服务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参加志愿服务的医生佘丽燕说。
对于他们来说,还需要认真参加培训,熟知并准确把握工作标准、流程、业务知识等,确保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高质量服务。
“《规范》的出台和实施,让更多人看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邢台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檀志辉表示,他们将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建设,积极拓展盘活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坚持规范引领,促进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为引领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健康发展,《规范》要求志愿服务组织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志愿服务组织章程、宗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保证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同时,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爱心爸妈”是邢台市培育的志愿服务品牌之一。该组织以关爱困境儿童为主要服务内容。截至目前,已组织3796名“爱心爸妈”与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进行“一对一”“多对一”关爱帮扶。
《规范》出台后,该组织重新修订完善了活动章程,并且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保证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此外,邢台市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应急管理、医疗卫生、消防救援等单位,壮大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应急救援能力培训,助力志愿服务组织进一步提升服务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通过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服务流程,我市将打造出一批更专业、更规范的公益组织。”檀志辉说,届时,这些组织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