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项目 志愿新闻 重点项目发布 文明实践 志愿风采 志愿经验 志愿课堂 专题聚焦 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祝贺!河北6人荣登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2024-01-31 18:40:48 来源:中国文明网

1月31日,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重庆市大足区举办。河北省共有6人上榜。

他们分别是:

作家王英,4年行程6万余公里寻访30多位老英雄 让烈士精神世代传扬;

烈士陵园管理员任志星,一门三代接力守护烈士陵墓70余载 诠释坚守初心;

非遗传人董新瑞,带动300余名农村妇女再就业 用红丝线编制山乡群众幸福;

社区书记薛福利,传承雷锋精神 坚持志愿服务暖人心;

中学校长连军强,扎根基层20余载把教育做出“幸福味道”;

七旬好嫂子王贵书,照顾残疾小叔子50余载;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王英:作家4年行程6万余公里寻访30多位老英雄 让烈士精神世代传扬

王英,女,1970年8月生,河北省沧州市散文协会副会长。王英从小崇拜英雄,为了讲述家乡回民支队的英勇故事,她踏上了一个人的“长征”之路,行程6万多公里,跑了大半个中国。她罹患乳腺癌,却乐观面对,不畏艰辛,只为完成英雄的史诗。王英曾荣获“河北好人”等荣誉。

要为英雄们写一本书

2018年8月,王英参加鲁迅文学院河北作家班的学习时参与了一个创作计划——由8位作家分别去写8位英雄。因她家是河北省献县的,所以顺理成章,得到了采写马本斋英雄事迹的任务。

“歌颂家乡英雄,是你的责任和义务。”这句话不仅让王英承担下了这个任务,更让她选择了一项没人要求她去做、但她觉得自己不能不做的事情——寻访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回民支队的老战士,寻访那段历史的知情人。

寻访英雄 时不我待

王英想尽一切办法,不仅自己发布征集信息,更发动亲朋好友帮助扩散。当年快过年的时候,终于从河北省衡水市的一位朋友那里获知了第一条线索:有一位冀中回民支队的老英雄,如今在兰州军区干休所生活。

刚过完年,王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兰州。那是一位96岁的老英雄,除了耳聋,身体仍很硬朗。王英说,当时自己实在是太激动了,面对老人,她郑重地双膝跪地给老人磕头拜年,并献上后辈对英雄的敬意。

老人姓李,他告诉王英,马本斋的那匹马名叫“海里青”,马司令上马根本不用蹬马镫,一跳就上去了。马司令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喜欢跟战士们开玩笑……一个个生动又鲜活的画面扑面而来。对于王英来说,这些画面,这些细节,是无比珍贵的创作素材,因为她觉得没有比“真实”更有力量的了。

英雄不死 后辈铭记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王英做的事情,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帮助。通过热心人的介绍,她在北京找到了曾任冀中回民支队政委的一位老领导的女儿,她称其为“三姑”。在“三姑”家,她找到了大量与冀中回民支队有关的书籍、文稿和照片。一位位回民支队的老英雄和他们的后人,不断给她提供新线索,让她无法停下脚步。

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寻访,越来越多鲜活的历史画面,越来越多带着硝烟味道的英雄壮举,越来越多在岁月的长河里渐渐消失了的声音,都汇聚到王英这里。英雄不死,并非他们有不坏金身,他们同我们本是一样,但在危难关头,他们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甚至年轻的生命,筑起了一座不死的丰碑。在这丰碑上,每一个站出来奋勇杀敌的前辈,都是值得后人永世铭记的英雄。

在争分夺秒抢救性挖掘史料过程中,她还做了很多公益,先后为回民支队五位烈士寻亲成功。2023年10月,又为已经牺牲了82年的回民支队六中队指导员谢振亚申烈成功!

现在,王英已经熬过了七次化疗和十七次靶向治疗,她表现得特别乐观。她说,现在她最挂念的,还是她的“长征”。目前已经寻访到了30多位老英雄的事迹,她又新掌握了好几位老英雄的信息,他们分别在天津、海南、新疆等地。王英常说,“得赶紧治好病,我还有那么多活儿没干完呢!”

任志星:一门三代接力守护烈士陵墓70余载 诠释坚守初心

任志星,男,1967年11月生,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任角烈士陵园管理员。因为对革命烈士的一句承诺,从爷爷任高山到任志星,任家三代真情接力,73年践行承诺用心守护烈士陵园,以园为家,陪伴英魂,成为武邑县军民鱼水情深的一段佳话。

73年前许下承诺 “俺来守墓”

1942年5月21日,日寇纠结数万兵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的合围大扫荡,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八路军济南五分区基干团的300名战士,在任角村外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由于寡不敌众,数百英烈为国捐躯。几天后,当地的群众将烈士们的遗体就地掩埋,并筑起了一条一公里长的土岗。为纪念这300位英烈,武邑县委县政府在当时英烈们牺牲的地方——圈头乡任角村,修建了烈士亭。1950年烈士亭迎来了它的第一位义务守园人,任志星的爷爷:任高山。

据村民回忆,当时建烈士亭的队伍里就有任高山,“烈士亭就在俺们村,俺又是一名退伍兵,革命先辈们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俺来陪着他们、守护他们!”任高山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当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面对家人和村民的不理解,任高山毫不动摇,他亲手栽下松柏一同守护忠魂。

1971年,任高山被查出胃癌晚期,他忍着病痛让任志星的父亲任二元,背着他最后一次看了烈士墓。“二元,我可能日子不长了,这里埋的是我们的恩人,你要替我守下去,让子孙后代都不要忘恩、不能忘本……”在任高山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守陵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任二元。

不负父亲嘱托 “站好守陵岗”

任二元小的时候,父亲任高山就常带着他为烈士扫墓,给他讲抗战时期的故事。父亲在说起革命先烈所受的苦难时常会落泪,也总会提醒他要感恩。每次来到陵园,即使是墓园地上的一片落叶,烈士亭旁的一根杂草,都会被任高山清理的干干净净。

清扫落叶枯枝、清除杂草、擦拭墓碑……1971年的时候,政府将任角烈士岗,扩建为任角烈士陵园,并修建了烈士纪念堂,任二元正式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扫帚,成为烈士亭的第二代义务守墓人。他手持扫帚、肩挎篓筐,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里,有时候忙到下午一两点,就把早上带去的干粮就着水杯里的水,吃一顿简单的午餐,这一守就是30年。

多年来,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任二元守护这片墓地,他说,他的这份坚持,是对父亲的承诺,但又不仅仅如此。几十年来,任二元见证了烈士陵园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先烈后人来此祭拜,有的后代来的时候带的是家乡的一瓶水,走的时候捧走了坟上的一抔土;烈士陵园讲解员为前来祭奠先烈的群众、学生讲解时的潸然泪下;清明时节志愿者来为革命先烈献花、擦拭墓碑……在陵园里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让他更加明白父亲守护烈士陵园的初衷。

“在陵园的时间久了,早已把烈士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我们就是他们的后人。”2017年,任二元患肺癌去世,坚持守陵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了对父亲、对革命先烈的承诺。

理解守陵意义 “做好接班人”

任志星作为家中的长子,在外务工的他在父亲任二元离世后,毅然回到家里,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扫帚,成为陵园第三代守墓人。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龄外出务工挣钱的人,收入很不错,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时都有人劝任志星一同外出务工,但他却一次次婉言谢绝了。“在我心里,守护先烈英魂不仅是对爷爷、父亲的承诺,也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任志星从未懈怠,患有股骨头坏死的他每天都坚持去陵园清扫、擦拭墓碑。家人觉得任志星的身体情况已不再适合守墓,但他依然坚持兑现对父亲的承诺。“只要走得动,我就去。”

现在的任志星不仅是陵园守墓人,也成为了红色革命故事的宣讲员,为前来祭奠烈士英魂的广大群众讲解英烈的革命事迹。任志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宣传员行列,把革命烈士的事迹播撒在武邑大地上,让子孙将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任志星心里还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以后儿子能接他的班,继续守护这些忠魂!

董新瑞:非遗传人带动300余名农村妇女再就业 用红丝线编织山乡群众幸福

董新瑞,女,1989年11月生,河北省易县“满族结绳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省第十三届青联委员。董新瑞多年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公益课堂,进村入户手把手培训结绳技艺;将结绳技艺带入校园,让青少年了解非遗文化;积极挖掘家乡传统文化元素,并融入到产品创作中。董新瑞曾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河北省冀青之星”“河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河北省乡村最美工匠”等荣誉。

传承结绳技艺 实现脱贫致富

“满族结绳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约有300年了,董新瑞是第五代传承人。2008年,董新瑞开始从事结绳事业,2017年初,28岁的董新瑞决定返乡创业。回乡后,她开展公益课堂,进村入户手把手培训结绳技艺,解决梁格庄、西陵当地农村群众15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2500-3500元。为带动更多农村群众依靠双手实现脱贫致富,董新瑞先后在易县全山庄、太平峪、小龙华等20个行政村建立起手工绳结编织基地,与贫困户签订加工回收协议,全方位保障他们的收益。

与此同时,公司还通过开展入户公益培训,带动900余名贫困户、农村妇女成为编织能手,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熟练的农村妇女每天可编百余条,月收入最高达到4000多元。为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幸福就业,董新瑞还开展了两次残疾人公益培训,帮助16名残疾妇女解决生计难题。不光帮助家乡妇女致富,董新瑞还走出家门,赴张家口朱家庄村、小庄村,开展“小红绳助力乡村振兴之路”非遗传承绳饰手工培训,辐射带动当地300余名妇女实现增收。

展现结绳魅力 弘扬非遗价值

作为“满族结绳技艺”的传承人,董新瑞深知自己传承非遗的社会责任。为了让青少年了解非遗文化,董新瑞将结绳技艺带入校园,在易县第一小学开展“非遗入校园,编织五彩梦”活动,110名少先队员参与其中,学习编制技艺,感受非遗魅力,让青少年更深切的了解家乡的非遗技艺,坚定文化自信。

董新瑞还在易县职教中心开展“非遗入校园”活动,50名职教学生参与其中,了解非遗传承文化,学习编织技艺,体验编织绳结的乐趣。开展“以结记事,以绳寄情”研学体验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编织工坊,走进手工艺人创作空间,了解从绳纹定形、选线配色、工具使用、技法变换到绳饰成形的工艺流程。

2021年10月公益入驻易水老年活动中心,免费提供教学材料,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2022年仅用4个月的时间,在保定易县安格庄镇、梁格庄镇、塘湖镇等50余个村开展“乡村振兴,非遗同行”活动,开展结绳编织技艺培训,共计800余人参与其中,通过技艺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结绳、掌握结绳,并将这项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董新瑞安排易县职教学生来公司实习,培训30余名同学参加学习,人均增收1000余元。

深耕文创作品 助力乡村振兴

董新瑞积极研究挖掘家乡传统文化元素,把清西陵地区满族服饰、燕下都古风古韵等元素融入到产品创作中,先后注册了“诚瑞轩”“魏银匠”“小瑞绳饰手作”等品牌和多项产品专利。她挖掘家乡文化设计的多件作品在各类大赛中惊艳亮相,“诚瑞轩·瑞通九乘迦叶金刚结”荣获“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易州燕下都-透雕龙凤辅首纹”荣获保定市第一届文创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奖”,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设计的绳艺作品“百年芳华”荣获保定市第二届文创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奖”,“绽放”编织挂画荣获保定市第二届文创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最佳创意设计奖”,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设计的绳艺作品《团结共庆》《百年芳华》被易县博物馆收藏。

薛福利:社区书记传承雷锋精神 坚持志愿服务暖人心

薛福利,男,1951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西山街道英才社区第一网格党支部书记。薛福利不忘初心,奉献社区,开办“家庭党校”,组建“福星”志愿服务队,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毕生践行的诺言,为社区党员讲党课、为青少年讲红色革命教育课共160余场,带领志愿队为老年人义务理发5000余人次。薛福利曾获得“河北省千名优秀退役军人”等荣誉。 

初心炽热 义务宣讲党课百余场 

“宣讲党的历史、传递党的声音是我这个老党员、老兵的责任。我只要还有能力,就要一直把这件事做好。”薛福利退休后,自发担任起党史义务宣讲员,到社区、部队、学校进行党史主题宣讲百余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薛福利又主动担任起党的二十大精神义务宣讲员。为了更好地把党的声音传播出去,把党课讲得更加生动鲜活,年逾古稀的薛福利每天通过看电视、查资料、读原著原文等方法潜心学习百年党史,搜集红色历史故事,反复打磨整理成文,加入到党课课件中。一堂堂深入人心的党课,一场场感人肺腑的报告,背后是薛福利不辞辛劳的付出。 

为解决社区党员集中开会难、活动开展难、学习培训难等问题,薛福利将自家客厅变为“课堂”、餐桌为“课桌”,开设了英才社区第一家“家庭党校”,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组织学习研讨活动。此外,他还将“家庭党校”变身“居民议事厅”,组织党员、居民代表在家中就物业引进、小区管理、环境整治等问题开展议事,解决社区管理难题。薛福利的“家庭党校”成了社区党员释疑解惑的微课堂、排忧解难的睦邻点、议事协商的小平台、锤炼党性的小熔炉。 

真情奉献 将“雷锋精神”融入信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薛福利以帮助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己任,与北戴河区实验小学、北戴河一中携手开展互助共建“护苗”行动。依托“小海鸥课堂”“家庭党校”“五老阵地”等为上千名孩子开设红色革命教育课,带领孩子们回顾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让孩子们从党史中汲取知识、获取能量。 

在部队服役期间,薛福利自学了理发技术,为战友们义务理发近万次。退役后,他主动在当地报纸、微信群、朋友圈多方发布信息,承诺“为老弱病残上门义务理发”。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他带动身边会理发技术的居民加入进来,成立了“福星义务理发小组”,坚持每月为孤寡老人、残疾军人等上门理发、谈心,风雨无阻,从不间断,8年来义务理发达5000余人次。 

2023年夏天,北戴河区在石塘路街区开辟了“红色集市”,每天组织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文艺汇演等活动。薛福利在“红色集市”申请设置了“福星义务理发”摊位,每天晚上为游客、群众义务理发3小时以上,经常忙得汗流浃背。薛福利说:“虽然很累,但内心还是非常快乐!”游客问起他的名字,他说,我的名字叫“学雷锋”。游客听后都竖起了大拇指。

连军强:中学校长扎根基层20余载 把教育做出“幸福味道”

连军强,男,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十中学党总支书记。连军强扎根基层教育24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文化建设。他践行“办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的教育理念,在孩子们成长路上不唯分数,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发展,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他的培养下收获成长与幸福。他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之路。连军强曾荣获“河北好人”“河北省骨干校长”“河北省师德标兵”“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太行山下给学生一个家

2012年,农民家庭出身的连军强主动要求从条件优越的市区调到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武安七中。八年里,他愣是把一所薄弱校打造成为山区教育的“幸福高地”。武安七中的孩子,大部分是困难儿童。连军强认为,他们每个人的成长,正如夜空的点点萤火也能汇聚成星河一样,一个都不能少。

每年寒暑假,连军强都要去家访,跋山涉水,走遍两个乡镇68个村庄,走进1000多名学生家中,最远到达距学校30多公里的牛心山村。在学校,孩子们生活费不够了,他就给孩子们出生活费;孩子们学习用品用完了,他就买上学习用品发给孩子们。在他的努力下,生活困难的孩子得到公益组织的赞助,学校架设了自来水管道,铺设了足球场,通了校车……七中也成为了从原来留不住学生到城区学生返流回七中的幸福校园。在七中校园里,孩子们的笑声更多更响亮了。

校园里的超级星探

2019年10月,根据工作安排,连军强调任武安十中担任校长,一如既往地践行着“幸福教育”的育人理念。连军强创建高中教育三年一体化的幸福育人体系,将军训、歌咏会、红色研学等高中三年的德育活动全部课程化,在活动课程中使学生迅速成长。连军强还通过设立“校园之星”“校长特别奖”,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勇于尝试,肯定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孩子们在积极体验中快速成长。连军强对德育表现突出的学生如数家珍:“2019年以来,我校涌现了诸如‘雨中救人杜奕萱’‘拾金不昧王欣冉’‘邯郸市新时代好少年王子轩’等一批品德高尚的优秀学子。”

这个“强哥”很特别

作为学校的“领头羊”,连军强坚持每天早上五点半到校,计划安排一天的工作。孩子们走进校园时,总能看到连军强站在教学楼前迎接他们的到来。在学校一年一度的80华里红色远足活动中,他带领孩子们徒步行进,虽然脚上磨了血泡,但仍坚持和孩子们走完全程,用脚步丈量出一条属于他们的幸福之路。

早晨,他到操场去陪伴孩子们跑操;白天,他也经常会坐到最后一排,和孩子们一同听讲;晚上,他会到宿舍听孩子们讲述一天发生的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走进隔离观察区,陪着孩子们一起看世界杯;连续四年,高考前一个月,每天早上对孩子们进行励志晨训。在孩子们心里,从来没有将连军强当成校领导,而是他们一个亲切的、知心的朋友。久而久之,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强哥”。

24年来,连军强将智慧和精力投入到了“幸福教育”的实践中,他坚信培养孩子们的“幸福”能力比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因为除了考试以外,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还会遇到很多坎坷和困难。成功,不一定幸福;而幸福本身,就是成功。

王贵书:七旬好嫂子照顾残疾小叔子50余载

王贵书,女,1948年4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邢郭镇东王俄村村民。自1969年与丈夫成家以来,无怨无悔照顾残疾小叔子刘顺山近60年,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在乡里乡外传为佳话。

悉心照料残疾小叔 近60载从未放弃

1969年,21岁的王贵书与丈夫喜结连理,当时公婆已经年近60,两位老人带着患有先天大骨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儿子要单过,不想给王贵书夫妇添累赘。可是善良的王贵书却说:“只要一家人高高兴兴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于是,当时还很年轻的王贵书便挑起了照顾年迈的公婆和残疾小叔子的重担,不但要洗衣、做饭、熬药,还要帮着丈夫耕田种地,虽忙碌辛苦却从无怨言。

夏天热,王贵书定时给小叔子拆洗被褥,不能自理的小叔子从未因潮湿而生过褥疮。冬天冷,王贵书每天都是先把公婆和小叔屋里的采暖炉烧得热热的,以防他们受凉感冒;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身患残疾的小叔子生活得很是舒心,经常逢人就夸:“俺这个嫂子,比亲姐姐还要亲!”

2014年,王贵书的公婆和丈夫相继离世,她依旧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残疾的小叔。本来就行动不便的小叔在71岁时,又患上了脑血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王贵书无论冬夏,每天早早起床,帮助小叔洗漱、整理衣服,服侍小叔吃饭。2021年冬天,下雪后的一天,为了带小叔去卫生室看病输液,已是73岁高龄的王贵书把褥子铺进小推车,一步一滑推着小叔子挪行,短短的一段路程走了近半个小时,她的举动让卫生室的大夫都深受感动。

精神鼓励乐享晚年 幸福生活其乐融融

王贵书的小叔子经常觉得自己拖累了这个家,深感自责,王贵书却经常开导劝慰他。为了鼓励小叔子,她还搜集了许多身残志坚、乐观生活的故事讲给他听,知道小叔喜欢听戏,王贵书买来手机、唱戏机,让孩子们教小叔子上网、听戏,王贵书还买来一些戏服道具,时不时地联系村里喜欢唱戏的人来家里唱唱戏、搞搞娱乐活动,帮助小叔重拾生活信心,让小叔子在晚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叔子经常含着泪跟别人说:“嫂子不但让我多活了20年,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活的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王贵书的耳濡目染下,她的子女都很孝顺懂事,孙子刘佳硕更是在18岁时见义勇为,救下两名落水儿童,受到村民交口称赞。王贵书常说,后辈们善良贤孝是她最欣慰的事。

数不尽的日日夜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照料,作为一名普通妇女,王贵书从来没有刻意说过什么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只是默默地用自己良好的家风、善良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温暖着家人,用平凡的举动感染、熏陶着后辈,谱写出一曲孝老爱亲的动人颂歌。

责任编辑:张培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