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项目 志愿新闻 重点项目发布 文明实践 志愿风采 志愿经验 志愿课堂 专题聚焦 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河北3名志愿者同一天成功捐髓, 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2024-01-26 09:02:46 来源:纵览新闻客户端

1月24日上午,冬日的石家庄艳阳高照。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三所医院的采集室内,三名身穿蓝色T恤的志愿者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他们虽互不相识,却在这一天做了同一件事——用自己身体里充满鲜活能量的造血干细胞为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他们也分别成为了河北省第737例、738例、73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邯郸张先生:捐髓救人没有丝毫犹豫


38岁的张先生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邯郸市鸡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任职。12年的军旅磨砺,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更令他懂得了奉献的意义。在部队的那些年,张先生坚持无偿献血,退伍后,他将这份爱心延续了下来,转业后的短短几年,已无偿献血12次。

完成捐献的张先生。


张先生说,他在部队时看过一段公益短片,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从那时起,就在心里埋下了捐献的种子。在2018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他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员。


从那一天起,张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有一天能和患者配型成功。


2023年10月份,“百万分之一的缘分”悄然而至,张先生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询问他是否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张先生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同意捐献。


在进行了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等准备工作后,为了以最好的状态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张先生开始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均衡,让身体状态达到最佳。“20多天以前,我每天就会加一餐,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希望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捐献。”张先生说。


1月19日,张先生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捐献前的准备。从1月20日开始,他每天要打两针动员剂,身体出现腰部胀痛等药物反应,但一想到肩负着一个生命延续下去的希望,他便浑身充满力量。“这点儿疼痛算不了什么,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妻子和儿子的陪伴下,1月24日12时45分,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张先生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成功捐献了23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张先生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6845例、河北省第7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让孩子来现场感受下做好事做善事的氛围,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也很有意义。”张先生说:“只要能救人一命,哪怕让我少活几年,我也心甘情愿。”谈起捐献完的感受,张先生说,身体上没有任何不适,他只希望受捐者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战胜病魔,坚强地活下去。同时,张先生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关注血液病群体,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的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沧州佟先生:为7岁小男孩带去生的希望


34的佟先生是沧州市献县人,早在北京参加工作时,他就有了无偿献血的习惯。2019年,在一次无偿献血中,佟先生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于是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时我也没想太多,就觉得多留下一份血样患者就能多一份希望。”佟先生回忆道。

完成捐献的佟先生


2023年11月份,已经回到家乡工作的佟先生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的电话,他保存的血液样本和一名7岁的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可以再生的,而且捐献后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还能挽救一条生命,我当然同意了。”接到电话后,佟先生内心很激动,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随着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的通过,时间也来到了正式捐献的日子。


1月24日早上8时许,伴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嗡嗡的响声,爱的血液从佟先生的体内流出。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佟先生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成功捐献24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16844例、河北省第73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前几年我还换过一次手机号,想到之前曾留样给红十字会,怕配型成功联系不上,我专门去更新了信息。现在,我等到了这一刻,也算是圆了自己的梦。”佟先生说,能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让一个被病痛折磨甚至濒临破碎的家庭重燃希望,他觉得非常有意义。


捐献当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送来了受捐者家属手写的感谢信:“患上这样的病我的儿子是不幸的,但他也算是幸运的,幸运能够在茫茫人海中遇到您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感谢您的人间大爱给了他重生的希望……”信中饱含感激之情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佟先生,他也写信为小男孩送上祝福:“听说你只有7岁,可能现在的你还不认识我写的这些内容,但我依然要把最美好的祝福给你。同病魔斗争的你一定很辛苦,要坚持下去,你的身后有爱你的父母、家人,还有很多关心和爱护你的人,快点好起来,加油!”


邯郸孙先生:入库10年,终于等到履行这份生命的承诺


1月24日,来自邯郸的孙先生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采集室内,顺利采集了328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生命种子”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血脉相连”。


从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到现在成功完成捐献,孙先生埋下十年的“种子”终于发芽了。“虽时隔十年,但我从未忘记我是一名时刻准备着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只要配型成功,我一定义无反顾同意捐献,现在就是在履行那份生命的承诺。”孙先生说。

完成捐献的孙先生。


2013年9月,孙先生在当地红十字会和单位联合组织的公益性宣传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的方式,就决定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2023年12月,孙先生接到电话:“您是否记得曾留过血样,是中华骨髓库的在库志愿者?现在有一名患者与您初配成功,想询问捐献意愿……”工作人员在电话里的信息将孙先生拉回十年前入库的场景。“我同意!”孙先生立刻回复:“入库前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我随时准备着。”


孙先生第一时间把配型成功的消息告诉家人,经过网络资料查询和红十字志愿者的介绍,家人都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和流程,也全力支持他的善举。


捐献当日,孙先生收到了来自受捐者家属手写的感谢信:“面对疾病,我们曾经无助、绝望,是您的善举给了我们全家希望和勇气,为我儿子带来了重生的机会……”信中讲述了受捐者与病魔斗争的艰辛历程,更向素未谋面的陌生捐献者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对此,孙先生感慨万分。他说:“同样身为父母,我能想象到他们的痛苦,希望孩子再坚强一些,早日打败病魔,恢复健康。”


1月24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孙先生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6846例、河北省第73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采集结束后,带着捐献者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踏上新的旅程。三份生命的种子跨越山河,连同捐献者的美好祝福,为血液病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


责任编辑:张培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