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项目 志愿新闻 重点项目发布 文明实践 志愿风采 志愿经验 志愿课堂 专题聚焦 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河北省文明办副主任崔文武:退休也去当乡贤

2016-11-25 10:39:59 来源:燕赵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干啥吆喝啥。自己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回家老乡随口就问:什么时候把咱村建成文明村?

话虽简单,耐人寻味,更何况这几乎成了我的启蒙老师的口头禅。一河之隔的元氏县王家庄,早就是全国文明村镇,老家和王家庄隔河相望,属于鹿泉,各方面都差不离,可比性很强。乡亲们从心里羡慕王家庄,但也知道那绝非一日之功。

人曲顺达

我的启蒙的老师张振安,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小学校长和村支书,在村里很有威望,退休后热心公益,乡亲们有个大事小情的都找他,是公认的新乡贤,大人小孩不称呼辈分,都称呼他张老师。为了建设文明村,我和张老师等几位乡亲专门去拜访王家庄村支书王国省。

王书记讲得很实在:村风建设是大问题,农村精神文明需要内外兼修,不但双委成员和党员带头,还要发挥好乡贤的作用,王家庄就是依靠乡贤开展“和睦日”和“孝敬日”活动,将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定为和睦日,将父母、长辈的生日或祭日作为孝敬日,每逢“两日”,兄弟姐妹、妯娌之间都要坐一坐,儿女和长辈都要聚一聚,串门子,拉家常,化解矛盾,增进感情。

在参观王家庄村史馆、村训、村歌、文化墙、文化礼堂中,几位乡贤还给我传授了一些心得,大致是做乡亲工作是面对面的工作,一定要敢碰硬不硬碰,真着急假生气,走直路拐活弯,热问题冷处理,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们还说,乡亲们好面子,一定要学会拐弯,水曲流长,路曲通天,人曲顺达。

一路之上,张老师和几位乡亲不停地嘀咕,分析我村的差距,查找我村的不足,琢磨自己怎么办。临别时,张老师的表态让我记忆犹新。他说:我听说如果让80岁的老人重新生活一次,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将成为伟人,我才61岁,完全可以规划出一个精彩的晚年,多为乡亲办好事,把我村建成文明村。

修身齐家

在张老师眼里,我永远是一个学生,他用自己手机微信上的一个故事启示引导我,鼓励我多为家乡办好事,支持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退休以后和他一道为乡亲们办好事。

这个故事说是伦敦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刻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如醍醐灌顶,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实际上,这则故事和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叶落归根也是家国情怀,张老师的话引起我强烈的心理共鸣,让我把家乡作为自己心灵的支点,对自己工作领域所涉及的新乡贤进行深入思考。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是乡绅或乡贤之士。“吕氏乡约”对于乡村民众的规约简约而具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历代落归乡土社会的乡贤士绅,也集中体现了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

在建设美丽乡村和文明村镇过程中,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新乡贤”和“乡贤文化”扮演着乡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

垂范乡里

在我的工作中,我天天在感动中工作,“善行河北”中成千上万的先进道德典型,每天推出的“河北好人365”、道德模范很大一部分就是新乡贤,他们根植乡土、贴近农民,爱国爱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用自己的爱心、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支持家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用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林秀贞30多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并为他们养老送终;秦皇岛“独臂支书”温守文,40多年来用一只手托起全村百姓幸福梦,把家乡打造成了“楼在山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庄园。武安市申彦岐,致富不忘众乡亲,为全村3800口人兴建水电、道路、管线等…‥

我把自己了解到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每天以微信的形式发给张老师,张老师通过讲故事、拉家常讲给乡亲们,大家很是高兴。同时,也和乡亲们讲清楚,身为国家公务员,爱家乡、为家乡办实事不能忘了规矩,要符合“八项规定”,不然就是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在这方面,要向共产党员杨善洲学习,在职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一棵树苗也不给,退休了,身体力行把树植遍家乡的山野,一句话,做一名实实在在的家乡志愿者。

榜样力量

最近,张老师自己创立了一个“家乡文明”微信群,让村里精神文明话题的讨论更热烈了。我也喜欢“火上浇油”,在一个星期天,我带着张老师和几位乡亲,到邢台威县孙家寨村吃了一次饺子宴,因为村支书付宏伟是我崇拜的偶像,也应该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百闻不如一见。

付宏伟年纪轻轻,居然能放弃百万年薪为全村老人尽孝。这是一个1200人的村庄,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3人,7个是孤寡老人,80多户是“空巢”家庭。这些老人儿女不在身边,谁来侍候孝敬他们?回家孝敬父母,孝敬全村老人,搞规模种植,引领群众致富,付宏伟拿定了主意,放弃年挣百万的业务回到了故乡。

给全村人提供免费午餐是付宏伟的创意。每到农忙时,他60多岁的父母在地里忙活,有时连午饭也顾不上做,大多是凉馒头就咸菜,他觉得心痛,便提出农忙时给村民提供一顿免费午餐的建议,得到时任村支书付维华、村主任付月珍的赞成。

在当地的民间习俗中,初一、十五是大日子,这两个日子,也是孙家寨村最祥和欢乐的日子。每逢初一、十五和重大节日,该村老人都能享受一顿孝老盛宴。每到这两天,付宏伟就和义工们早早在村委会大院里忙活起来,蒸馒头、包包子、炒菜。上午11时许,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村里10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笑着吃着,享受这一份特殊的团聚和幸福。

那天,我们遇上一位78岁的老人,说是自己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步行30里路来吃饺子宴的。看出我们惊诧的脸色,老人告诉我们:不只是为吃饺子,关键是这些老人都是朋友了,过一段时间就想着见见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亲临其境让张老师和几位乡亲十分感动,嘴里吃着饺子,心里盘算着自己家的事,当场商定,学一把付宏伟,大伙儿凑份子租车,让乡亲们参观精神文明。

这种好事必须促成。我主动联系,60多名乡亲去晋州市周庄参观,这里是河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别看平时有的老乡大大咧咧,出外考察时非常谦和,彬彬有礼,相互体谅关爱。中午吃大锅菜的时候,大家提议我讲讲,我说:“我见大家看到孔雀开屏就走不动了,其实咱家和周庄一样都是孔雀,只是咱们没有开屏,精神文明搞好了,自然孔雀就开屏。”一位老乡在回家的路上说:“今天是怀里揣梳子——舒心。”

考察回家,张老师就带领大家成立村老年志愿服务队,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宣传善行河北,开展日常活动。

目前,我是这支志愿服务队的编外人员,从乡亲们普遍喜欢书法这一需要出发,请部机关的赵新月、任源等书法爱好者,为家家户户撰写乡亲们喜欢的楹联、家训等书法作品,在登门拜送中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影响。

实际上,全省像林秀贞、温守文、付宏伟这样的新乡贤很多,我身边的王国省、张老师也是新乡贤,他们总是能把自己的心融入乡亲们的心,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乡亲们的心,他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生命是有光彩的,内心是幸福的,当然和自己的乡亲生活在一起更是幸福的,建设美丽乡村、文明村镇,应呼唤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新乡贤。

我和爱人商量了,退休之后哪儿也不去,就回老家生活,跟着张老师当志愿者,当乡亲们心中认可的新乡贤。(文:燕赵都市报 图:河北文明网 作者崔文武 系河北省文明办副主任、省社科院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郭阔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