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志愿项目 志愿新闻 重点项目发布 文明实践 志愿风采 志愿经验 志愿课堂 专题聚焦 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留疆志愿者耿月霞:汉族丫头西行记

2016-06-12 15:27:25 来源: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患者送来锦旗。

    耿月霞给患者看病。

    12年前,23岁的耿月霞怀揣着“支援大西北”的理想,从河北前往遥远的新疆参加志愿服务。12年里,她有过迷茫、有过泪水、有过感动,在克服了种种困难,无数次战胜藏在内心里的那个试图放弃的自己后,她选择将根扎在新疆这块充满希望的大地上。

    那太阳迟迟不下山

    2003年,正在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部就读的耿月霞突然听说,团中央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声召唤,立刻点燃了她内心的激情。“父亲常和我说起西部大开发,我内心好像早就埋下了西部情结。”

    2004年即将毕业之际,耿月霞通过努力,争取到了系里唯一一个援疆志愿者的名额。“父亲鼓励我走出去看看,母亲反对,她觉得新疆太远了。我和父亲劝母亲,出去权当锻炼。如果不行的话,2年服务期满还可以再回来。”耿月霞说,母亲流着泪答应了她的请求。

    耿月霞是邢台人,虽然上大学在邯郸,但两市位置相邻,人文相亲。不过,她要去的新疆,不仅路途遥远,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均与邢台有着很大差别。

    耿月霞首站的目的地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人民医院。为了尽快适应那里的生活,耿月霞做了充足的准备,“当时觉得西部首先是贫困,可能生活用品都没地方买。于是,我买了一皮箱牙膏等日用品。”

    2004年7月22日,耿月霞坐上了西行的列车,首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坐了40多个小时的硬座,到乌鲁木齐时,我的腿脚都肿了,还有的志愿者在流鼻血。”耿月霞说,新疆和河北的时差相差2个小时,那迟迟不肯下山的太阳,让她觉得晚上睡觉的时间好短好短。“不过,城市绿树成荫,车水马龙,时尚而优雅。看着那一箱子日用品,我顿时觉得哭笑不得,新疆的现代和开放让我始料未及。”

    但干燥的气候,还是让耿月霞有点难以适应。“流鼻血、嗓子疼,我就强迫自己多喝水、多吃水果。”耿月霞说,女孩子都爱美,但当地干燥的气候,让她的皮肤越来越差,“想想一定要坚持下去,就只好不顾颜面了”

    捉老鼠笑得前仰后合

    作为一名学医的大学生,到医院穿着白大褂,为病人就诊、减轻病人的病痛是耿月霞对自己工作的期许。但她进入医院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打扫卫生、收发文件、打字复印等。

    巨大的落差让23岁、满怀激情的耿月霞一时难以接受。“父亲打电话经常鼓励我,许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也是对自己心理的一种磨炼。”耿月霞说,尽管父母一直在安慰她,但她体会到父母的担忧。“一个人在外,只能靠自己去适应。后来听同事说,从小事做起,是在看一个人的品行,看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幸运的是,我战胜了自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除了需要慢慢适应工作,刚刚步入社会的耿月霞还要耐得住寂寞。由于医院正在搞基建工程,她的住所也是几经搬迁。“起初在医院腾出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张老旧办公桌和从临床上淘汰下来的单人铁床是我的全部家具。每当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宿舍时,思乡之情就会涌上心头。”耿月霞说,随后的3个月里,她先后搬了六七次住所。

    最让她难忘的就是在一处棚户区的住所里抓老鼠。“房子破旧,连门都关不上。由于属于拆迁区域,宿舍经常有老鼠光临,我就请一道来新疆的志愿者李迅过来捉老鼠。他小心翼翼地掀起床头,一个黑绒绒的老鼠突然跑了出来,他吓得拔腿就跑。我应该是被他吓到了,也跟着跑了出来。后来,老鼠也被吓没影了。用这种方式解决鼠患,我俩都笑得前仰后合。”

    耿月霞说,和她一起捉老鼠的唐山小伙儿李迅,后来成了他的丈夫。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一名可爱的女儿。

    “我是他们的汉族丫头”

    学会了从生活和工作中寻找乐趣后,耿月霞慢慢地适应了新疆生活。

    2005年,耿月霞被抽调到医院办公室。“说是帮3个月忙,谁知3个月都过去了,医院还不放我回去。布置收拾会场、起草文件、摄影录像、整理档案等等,我俨然成了文秘。但只要是工作,我就要认真完成。”

    2006年7月,服务期满后,已经爱上新疆的耿月霞选择留了下来。

    此后的两年里,不忘初心的耿月霞不断向医院申请到一线岗位上锻炼。终于在2008年,正值麻疹肆虐,已经怀孕的她,挺着大肚子被允许进入传染科工作。

    “当时很多人说我脑子进水了。干行政脸上光彩,奖金丰厚,不担风险,不上夜班,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我却偏偏不干。这下好了,怀着孕,又到传染科。有的同事说我,一点儿都不对(肚子里的)孩子负责。”耿月霞说,之所以服务期满后留下,是因为他们——病人。“他们让我感到了我是被需要的,包括当年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我也以400分以上的成绩超越了国家分数线,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

    很快,能够独当一面后,耿月霞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了。“不是不想家,而是每次电话中爸爸都说‘干了国家的工作,就不要总想着回家’。”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虽然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基本上都会说普通话,但与郊区或农村人沟通,语言不通就成了工作中的最大障碍。“如不能询问病情,眼睁睁看着他们痛不欲生,我束手无策,就不算是名合格的医生。”于是,耿月霞刻苦学习当地语言,现在已经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没有了语言障碍,也拉进了她和病人,尤其是和少数民族患者的距离。“多年工作下来,我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他们只要来住院,就点名让我管床。每当老乡们用自家的葡萄、梨子、红枣等特产表达感谢时,那成就感油然而生。”耿月霞说,记得有位老乡为了亲手把一袋子杏干送到她手里,寒冷冬天,蹲在她家小区门口整整3个多小时。“接过沉甸甸的杏干,看见那双冻得发紫的粗糙老手,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升华,这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耿月霞说,当地还有几位维吾尔族老人,只要到医院就让她管床,“同事开玩笑说,我是他们的汉族丫头。”

    欢迎大家 来新疆看看

    正是凭着对工作用心、对患者用情的精神,2011年,业绩突出的耿月霞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人民医院调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

    除了日常工作外,耿月霞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尽己所能。给条件差点的困难人群送奶子、馕饼和每次200元到500元不等的生活费。“有时间了,我会和家人一起向困难的人伸出援手,并申请注册梨城志愿者。最近,向遇难的出租车女司机、巴州一中白血病女孩捐款300元、500元钱不等,虽不多,但代表了我的一点心意。周末,我还会带孩子到敬老院、巴州福利院出出力。”

    由于工作突出,表现优异,2013年,作为优秀代表,耿月霞出席了留疆志愿者座谈会,并受到了有关领导的接见。

    由于休息时间少,在过去12年里,耿月霞只回过三次河北老家。“想家时,爸爸在电话里总说,好好工作就是孝顺。”2014年11月,耿月霞的爸爸突然离世,这也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妈妈,她把妈妈接到了新疆和她一起生活。

    耿月霞说,现在自己既是河北人,也是新疆人。“和我同批过来的河北籍十余名志愿者如今已有6人在这里成家立业。作为一名留疆志愿者,我诚挚邀请大家来新疆看看。”燕赵都市报承德记者 陈宝云 文/图

责任编辑:郭阔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