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裕华区宋村社区和长安区光华社区有两位“身边好人”,一位10年来义务为大家修路;另一位身残志坚“予人玫瑰”,帮助他人。昨日,有居民来电讲述俩人的文明事。
宋村社区:他10年默默地义务修补小路
“要让大家走上平坦路!”为了心底这个油然而生的念头,宋村社区居民李会来不仅将曾经坑洼不平的田间小路一点点填平,还十年如一日地对这条路进行整修、维护。
李会来整修的这条小路宽约3米、长六七百米,位于南二环与谈固南大街交叉口的宋村村南。这条路虽小,却可以让附近居民少绕行两三公里。
2006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这条小路变得泥泞不堪、坑洼不平。李会来蹚着泥水到自家菜地干活,不小心摔入泥坑,他爬起来后萌生出将这条路上的坑全部填平的想法。想到不如做到,第二天,李会来就开始加班加点地修路。
起初,他用泥土填坑,可一下雨又被冲了,冲坏后他再填,反复做了几次“无用功”。直到他在附近工地看到一辆盛满废弃水泥块的运输车,猛然想起是不是可以用废弃水泥块。司机得知他修路的想法后,主动送“料”上门。李会来高兴极了,立刻跑回家拿来铁锹和耙子,将水泥块一点点铺在路上。
正在李会来为找到新的修路材料欣喜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一车水泥碎块用完了,只铺了不足10米路,这条路有六七百米长,去哪儿找水泥碎块呢?此后,他便多了一项工作,每天到附近工地碰运气,看到有司机拉着水泥碎块出来,他便恳请司机把这些水泥碎块给他。他就一筐一筐地将水泥块背到路上,一铁锹一铁锹地将水泥块填充到坑里,再用耙子一点一点地耙平。
因为水泥碎块是下脚料,不太容易找,有时连着往工地跑好几天都碰不上一车。水泥碎块少了,路上就得铺得薄点,可薄的地方经不住几场雨,李会来就等着水泥碎块多的时候再补。几年过去了,他已经记不得修补过多少次路了。
“刚开始,有人不理解,认为他多管闲事。他不解释,只是默默修路。我和孩子们知道他在忙什么,从不说什么,孩子们放假了也过去帮他。”李会来的爱人邢树芳说,在李会来的坚持下,曾经的坑洼小路终于变得平坦了,大家也开始支持他。现在,有不少村民还过来和他一起修补这条路。
随着宋村南边安苑小区的建成和入住,这条路成了小区居民到村里的主要通道,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李会来修补的路。
光华社区:身残志不残的他总“予人玫瑰”
29岁的赵伟是长安区建安街道光华社区一位普通居民,10岁时,他在火车道上玩耍时,被飞驰而来的火车卷入车轮,最终右腿被截肢。
虽然依靠假肢能走路,但生活中例如上下楼梯等还需要他人的帮助,“从小我就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现在长大成人了应该把这份关爱传递下去!”赵伟时常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有一次他在石家庄文化广场等车,看到一旁的大屏幕上写着“省血液中心现AB型血告急”的字眼。想到当年自己住院手术时,如没有他人的无偿奉献,他也许不会有今天,于是他当场献血400毫升。此后每年他定期献血,到现在已累计献血3000毫升。
身为一名残疾人,赵伟深知这个群体生活和工作的不易,为此他时常关心帮助与己有同样境遇的人。一次,他在康复中心认识了一位因糖尿病并发症右小腿被截肢的老人,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常常无法按时到康复中心调试假肢。赵伟得知后,利用个人掌握的技能定期去老人家做调试。一次在假肢中心,赵伟偶遇一位来自邢台威县农村的中年男子。赵伟发现对方佩戴的假肢是十几年前的老产品,假肢中心早已没有合适的配件。他找到各个厂家的电话,一家家打电话咨询,最终得知一家还有几只库存,他立即用自己的钱订了货。到货后,赵伟更是带上工具和配件,坐了4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男子家中为其修理受损的假肢。
“残疾人无论走到哪儿都是一家人,帮助残疾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他人的感激和称赞,赵伟总是坚定地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我感到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