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援尽援,尽援优援。”这是丰南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2003年中心成立、2005年建立法律援助志愿者档案库以来,丰南区法律援助工作形成了以执业律师为主体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人数已达150余名。截至目前,丰南区法律援助中心已为群众咨询服务近15000人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652件,收到锦旗16面,被评为最美志愿者群体。
走进丰南区法律援助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标语,以及法律援助“点援制”公示栏,上面有法律援助工作者、律师等志愿者的详细信息,寻求帮助者可一目了然。
农民工、受家暴的女性、需要赡养的老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是该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关注的对象。他们把为弱势群体争得应有的权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3月的一天,河南籍农民工李某焦急地走进丰南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经工作人员仔细询问,得知李某自去年6月从河南老家来到丰南某公司从事车工工作,不幸被轧辊挤伤右手。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但企业只支付了医药费1.6万元,其他工伤待遇一直还没有落实,急需帮助。
中心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承办律师当即与企业负责人协调,并进一步了解到,企业早已着手为李某办理落实工伤待遇的相关手续,但由于一些原因有些环节还在等待审批。掌握这些情况后,中心工作人员为李某草拟了劳动仲裁申请书。经过办案律师的多次协调,李某与企业终于达成一致的调解意见。4月20日,李某与公司签订了仲裁调解书:公司除支付李某医药费1.6万元外,再一次性支付李某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共计4.3万元。4月30日,李某及其家人拿着工伤赔偿款,满怀感激之情踏上回乡之路。
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用真诚为农民工服务,被许多身陷困境的农民工视为贴心人。2011年10月至12月期间,4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为武汉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某项目施工,该公司承诺2013年5月结算,但直到2014年5月,工人们仍没有拿到报酬,而此时的建筑企业已经完全撤出工地,丰南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已经无法再介入监督。2014年5月初,其中6名农民工找到丰南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接受申请的第一时间就开通了绿色通道,先受理后审批,并简化了程序。中心的及时援助、加之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当事人情绪的耐心疏解与疏导,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纠纷的激化,消除了稳定隐患,也为弱势群体之一的农民工们送去了政府的关心与温暖。
该援助中心还致力于帮扶弱势群体中的女性群体,积极帮助女性维护自身权益。2010年8月,刘某拿着丈夫起诉其离婚的诉状来到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由于刘某家庭困难,没有收入来源,经查实,中心作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指派了中心办案人员办理此案。通过进一步调查了解,搜集证据,中心办案人员在法庭上同主审法官一起,从情、理、法三个角度,对刘某的丈夫出轨这一事实进行了说服和劝导,并调解了有关孩子抚养的问题。最终平息了纠纷,化解了矛盾,刘某也得到了应有的补偿。
近年来,中心在全区上下逐步建立起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以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7个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站为骨干、以496个村(居)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为基础的一个纵横延伸、覆盖城乡的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组织网络。这个网络中,全部分布法律援助志愿者,供群众免费进行法律咨询,引导法律援助,达到方便群众就近咨询、申请援助的效果。
如今,该中心已开通两部“148”法律咨询专线,专人接听,专人负责来人来访咨询,为来电来访群众提供便利的法律咨询服务。此外,该中心还利用电子显示屏对外公布“148”法律咨询热线电话兼综合法律服务中心监督电话;在中心内设置了触摸式电子屏,连接网线,方便来访群众自己查找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同时在中心的显眼处悬挂了群众意见箱,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努力做到整个服务过程公正、透明、廉洁。(唐山劳动日报 记者王蓉辉 实习生吴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