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功德榜/内容详情

退休教师刘义:23年拾荒救助500多人

2015-03-16 00:00:00   收藏当前页面 | 打印当前页面责任编辑:澎湃


83岁的刘义老人在捡拾废品。刘爱民提供

  他是一名退休中学教师,儿孙满堂,生活无忧。为了助学助困,他拿起铁钳和编织袋子,走上了拾荒之路——
  “每弯一次腰,我就觉得能给困难的人多一份帮助”
  一把铁钳、一个编织袋子、一辆破旧的小三轮车……3月10日晚,被称为“唐山白芳礼”的83岁的刘义老人如往常一样,走出位于唐山市建国南里的家,在寒风中慢慢蹬着三轮车,开始了又一次的夜间拾荒。“晚上出来捡废品,第二天上午卖,几乎每天都这样,习惯了。”老人平静地说。
  刘义不是环卫工,也不是以拾荒为生的人,而是一名退休多年的人民教师。他23年如一日,走街串巷,风雨无阻,捡拾纸箱子、塑料瓶、酒瓶、易拉罐等废品,换来的钱全都捐给了急需救助的人。不能换钱的垃圾,他就清扫后放入街头的垃圾桶。
  笔者了解到,刘义最近一次助困是在3月7日。当天,老人由58岁的二儿子刘爱民陪同,再一次回到老家迁安市上屋村,把拾荒得来的2000元钱捐给村里10位生活困难的村民。
  “大爷这钱来得不易,我捏在手里沉甸甸的,觉着更应该好好活着,要报答人家。”村民袁桂霞眼泪汪汪地告诉笔者,她身患乳腺癌,丈夫因脑血栓身体偏瘫,为治病家里一贫如洗。刘义老人得知后连续三年为她家送钱、送物,还联系医院给他们夫妻治病。
  “20多年了,老人每年都会回村子,出钱帮助贫困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村民。最初大家以为这是他的工资,后来得知老人竟然在拾荒,大家都特别感动。”该村党支部书记丁海山说。
  刘义老人告诉笔者,他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上屋村。他年轻时靠村里人接济得以外出求学,后来留在了唐山市,先后在唐山市女子中学(如今的唐山市第十一中学)、市教育局、市第二中学等单位工作。“跳出了农门,但不能忘本。”老人说。
  除了迁安老家,老人的帮扶范围还扩展到迁西、滦县、乐亭等地。2011年,老人在一次拾荒途中,偶然得知乐亭县有个聋哑女孩丽丽生活困难、安装不起人工耳蜗。于是,他通过熟人打听到丽丽的家庭住址,特意给丽丽寄去500元钱,此后两年他又陆续寄去近千元钱。尽管没见过面,但小女孩记住了这位拾荒爷爷,2014年春节,安装上人工耳蜗的小女孩专门给老人打来电话:“爷爷,谢谢你!”一句简单的致谢,让老人激动不已:“听说孩子因为耳聋,以前都不会说话,没想到她现在能和我说‘谢谢’了。”
  “每弯一次腰,我就觉得能给困难的人多一份帮助。”这是采访中,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笔者了解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从唐山市第二中学退休至今,23年来,老人靠拾荒帮助了大约500余人,这些人主要是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村民和残疾人。
  “我走下讲台时立过誓,余生要靠双手来助人”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我没在家看春晚,和老伴到家附近的饭店、商店门口翻垃圾箱去了。过年了,废品多,饭店门口的纸箱子、塑料瓶、酒瓶一堆堆的,我们捡了不少回来,将近50公斤重。”说到今年春节的“收成”,老人哈哈大笑起来。笔者了解到,由于老人谈吐文雅,许多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很快知道了他的身份,也知道老人是为助学助困才拾荒的,大家无不肃然起敬。每次老人来卖废品,工作人员都愿多出几块钱。
  其实,刘义老人的家境很不错。二儿子刘爱民是唐山市第75中学党支部书记,三儿子在美国,小儿子在廊坊市电力局上班,大孙女就读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孙子毕业于复旦大学、如今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正因为生活无忧,老人的拾荒义举曾引起很多老朋友、老熟人的非议,甚至晚辈也不理解。但老人不为所动,他说自己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二是助学助困。
  “我走下讲台时立过誓,余生要靠双手来助人。助残助困,其实都是从助学开始的。”刘义老人说,在大半生教书生涯中,他目睹了许多学生因家贫而辍学的事,这些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退休后,老人曾想了很多办法赚钱资助学生,但一直没成功,于是一咬牙,决定靠拾荒来助学。
  “一开始怕人笑话,好几次在半道做贼似的迅速折返回来,可一想到有些孩子因贫困辍学,我就来了劲儿,豁出去了。”刘义老人笑着说,刚开始由于分不清哪些废品值钱,他经常白浪费体力,忙碌一天赚不了几个钱。“如今在这一行,我是老前辈啦,对‘业务’熟得很。而且你看,我还做了拾荒的‘专用服装’……”为了能多点收入,老人还选择了“错峰拾荒”,专门在晚上捡拾废品。“每天晚上出门走走,也能锻炼身体,挺好的。”老人笑着说。
  “您20多年拾废品卖了多少钱?”面对笔者的提问,刘义老人笑了笑说:“没算过,反正都捐出去了。有人说我是‘唐山白芳礼’,这个我可不敢当。论境界和付出,我都不如白芳礼。但我们都有股子劲儿——拾荒助人、奋斗不息。”(河北日报 通讯员朱艳辉 记者龚正龙)

快速通道

河北志愿服务网微信
志愿者注册
志愿服务组织注册
河北省志愿服务基金会
收藏本站